188体育投注_亚博足彩app-中国竞彩网官网推荐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城市概况 > 历史文化
戏剧 曲艺
来源:海门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:2019-08-14 字体:[ ]

海门的戏剧活动最早出现于明代,早在明代洪武年间(1368-1398),在余东场城隍庙就建有古戏台,称为万年台,主要为祭祀而演出,自清代后期,昆、京、徽剧进入海门,尤其是京剧影响扩大至海门,在海门北部,常有外地京剧戏班来海演出,称为草台班子,来自里下河的地区的杨洪春戏班对海门戏剧活动产生很大影响。清末,六甲镇诞生了海门第一个京剧戏班——张洪福戏班,后由其子张三继承父业,创建同乐戏班,直至1955年改为同乐京剧团。清末,苏州评弹传入海门,评弹演唱逐渐遍布海门各集镇。与此同时,海门演出场所也逐渐增多,自明代至清代,在六甲镇、茅家镇、常乐镇、长兴镇均建起了城隍庙和关帝庙的戏台,称为庙台,各个较大的集镇都开设了书场,常年演出,茅家镇最盛时有18家茶馆书场。

建国后,来自上海和江南的越剧、沪剧、锡剧戏班相继进入海门,演出频繁。为加强管理,于1950年12月建立了临时的戏曲改进委员会,1955年5月起,对在海门流动演出的民间艺术团体办理登记手续,属海门领导,先后在海门登记的有新三庆越剧团、姊妹越剧团、同乐京剧团、团结木偶剧团、新荣杂技团、飞车走壁团、春风越剧团等,后经撤并,变化较大,1958年5月后,仅存越剧一团、二团。同时,海门也成立了产生于本地的剧团——海门山歌剧团,形成了新的剧种——海门山歌剧。

海门山歌剧源于海门民间传唱的海门山歌,1956年,陆行白将中兴业余剧团山歌手赵树勋演唱的叙事山歌《摇船郎》改编为山歌小戏《淘米记》,相继参加县、地区和省的文艺会演。1957年3月,进京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民间歌舞会演,1958年8月成立了海门山歌剧团。1958年1月,在原评弹实验小组的基础上,成立了海门县评弹团。1965年,越剧一团、二团又合并为海门县越剧团。海门的戏曲演出活动进入全面发展阶段。

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爆发,剧团演出被迫停止,越剧团、评弹团相继解散,山歌剧团改演样板戏,剧团建设和艺术创作陷于停止,艺术人才遭受严重摧残,188体育投注_亚博足彩app-中国竞彩网官网推荐戏曲活动进入低谷。
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188体育投注_亚博足彩app-中国竞彩网官网推荐戏曲活动重现生机,1981年,经县政府批准,重建海门县越剧团和评弹团,山歌剧团也吸收了大量青年演员,剧目生产恢复活力。《余丽娜之死》、《唐伯虎与沈九娘》等原创山歌剧进入上海、南京演出,代表海门山歌剧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

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多元文化的影响,电视文艺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扩展,观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很大变化,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逐渐走向低谷,演出市场逐渐不景气,1986年,海门越剧团和评弹团再度解散。而海门山歌剧作为稀有剧种,得到政府关心和重视,海门山歌剧团坚持面向农村、面向基层,艺术生产出现新的成果,《青龙角》、《献给妈妈的歌》先后于1993年和2002年进京演出。2014年底,海门山歌剧团经过改革、整合,建立了海门市山歌艺术剧院。